中山人才网>>中山资讯>>中山资讯
用文化留住乡愁 让青年创造希望
作者:hjq 来源: 阅读次数:1125次 发布日期:2019年8月13日


    记者采访时体验插秧。


   大涌镇安堂社区通过“一祠堂一故事一文化”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大涌镇种粮大户黄立尧坚守农田30年,将接力棒传到“90后”儿子手中,希望能继续把田种下去。

7月24日至27日,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集中蹲点采访乡村纪事走进大涌镇,记者走访了叠石村、旗南村、安堂社区和南文社区,既看到了古老乡村的沧桑巨变,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历经几百年的沉淀,文化成为凝聚村(居)民集体认同感的精神纽带。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两委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在振兴乡风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早已主动开展对村(社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活化。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青年一代正主动承担起文化振兴和传承的责任,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

●守护乡土文明需要文化自觉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得益于改革开放,大涌从农业镇快速成长为工业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如何振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强调中国乡村现代化必须要有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大涌镇,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转化,安堂社区较早地进行了思考探索。早在2009年,时任安堂村村委会主任的林国棉就意识到,村里的老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对历史缺乏了解,安堂的历史可能面临消失断层的困境。于是,他有意识地寻找村中长者讲述历史,让年轻人负责整理、记录成口述史。其中,九旬的林棣双老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把自己所知的故事口述出来,为安堂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记忆,让口耳相传的历史变成有“记”可循的丰富史料。在安堂社区努力留存百年历史的同时,南文社区也在延续崇文尚武的传统,打造“青年乐园”传承武术文化。“青年乐园”,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存在了41年,旧时的祠堂经活化逐渐变成传习传统武术的重要场所,多年以来,师傅义务教徒弟,代代师徒相传只为把特色武术和传统醒狮、木龙等技艺传承下来,弘扬武德精神。如今,“青年乐园”不仅已经成为不少南文人生活的一部分,还吸引了大涌其他社区以及沙溪等镇的村民加入。

经济的发展和对本土特色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为文化自觉的产生提供了滋养的土壤,有利于凝聚更多的力量守护乡风文明,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在的精神引领。

●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城镇化加剧可能带来的后果之一是村庄的空心化。受到城市的吸引,年轻人纷纷离乡融入城市工作生活,老人和小孩留守,乡村的活力随着年轻力量的减弱而衰退。然而在本次的蹲点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乡村振兴中年轻人的担当与作为,他们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将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种粮大户黄立尧、黄伟康父子接力种稻,作为90后,黄伟康甘愿扎根农田做农民,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天性乐观,他除了会熟练操作各种机器,农忙之余还自己开着货车到处送货。虽然每天很忙碌,但闲暇之余会关注时事了解世界。另一对父子林志良、林毅昭,儿子不仅接过父亲的基业,坚守“大涌工艺”,而且受父亲感染,积极助困助学扶助乡邻;习武的萧进先、萧锦棉、萧展龙师徒,从40后、70后到90后,年轻的徒弟们突破传统的师徒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公益结合,以分班授课的方法扩大武术的传播面。

不但如此,每个村(社区)都设有助学基金,相当比例的资金来自本村(社区)的企业老板和热心人士,资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帮助年轻一代以知识改变命运,逐渐自食其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采访中,受资助的学生对于资助者及家乡都非常感恩,希望有机会尽己所能回报家乡。

年轻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不仅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还帮助带动更多年轻一代成为乡村振兴的后续力量。

(信息收集:中山人才网)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08.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山俊才网® 版权所有
中山人才网专注中山人才,服务中山企业,致力于打造一个资源丰富的中山人才招聘网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